帛〈五行〉的兩次出土,確立荀子於〈非十二子〉篇中所言:「子思倡之,孟軻和之」的「五行」概念,亦表示子思至孟子,確有其一脈相承之思想內涵與架構。筆者從此角度出發,企圖藉由〈五行〉心觀與〈孟子〉心性論的比對,探究孟子對子思心觀的繼承與創發。〈五行〉心觀的理論核心,在於「心」以憂為始,以樂為終的道德趨向性,而透過道德實踐,能將「仁義禮智聖」諸德型於內,而上達天道;孟子則內化了「五行」,認為心性中本有「仁義禮智」四端,人只要自覺而發用,就可以知天、事天,達到君子或聖人的最高境界,其中孟子繼承了「心」自覺的作用,與「仁義禮智」等諸德行的具體意義;而在其心性論具體實踐之面向上,除了內化四端之外,其更加入氣的元素,使〈五行〉原本以心主形的概念,擴大成為以心主「氣」、「形」,而架構出一個「形─心─氣」三者和合之踐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