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為改革教育和科舉制度,由王安石領銜撰定《三經新義》,後頒立學官,成為科考定本,影響了宋代學術長達六十餘年之久。本文是以「三經」中的《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采用「經史互證」的研究視角,將王安石的《詩》學思想置於歷史脈絡中考察,以探究其政治上的個人觀點。本文分三部分論述:(一)王安石之學雖然號稱「新學」,但是出於「通經致用」和「教育士子」之目的,他在注解《詩經》時,仍然處處依循、維護《詩序》的「政教」主旨;這和同時期的歐陽脩、蘇轍等人的《詩序》疑辨思想,明顯有所區隔。(二)在君臣之關係上,王安石特別強調一種士大夫的自尊和自覺,認為士應以「道」作為去合其君的標準,且帝王必須接受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則,如此有志之士方能有所作為。(三)王《注》對於圍繞著北宋黨爭的「君子、小人」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其反對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分判標準,指出君子者乃以「憂天下」、「不失己從時」為特徵,而所謂的小人則指「妨功」、「害能」者。這場易針鋒相對的君子小人之辯,也顯現出北宋黨爭的嚴重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