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粽子」,每個人馬上聯想到的應該就是「端午節」了。其實粽子早在中國的三國時代(西元220-280年)即有之,當時稱為「角黍」,而非粽子。而「角黍」主要是夏至的時令食品,並非是端午節的應景食品。直到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出現後,粽子則變身成為端午節的代言食物。許多台灣地方志都用「角黍」這個詞來指粽子,如陳夢林在1709年總纂的《諸羅縣志》、清代王禮在1712年主修的《台灣縣志》,但在1797年周璽的《彰化縣志》便有提到粽子即為古代的「角黍」。之後,角黍或是粽子的詞都有在台灣地方志被使用,如陳淑均在1831年編纂的《噶瑪蘭廳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