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糬」一詞與日本音讀mochi「もち」近同,可視為日本人在台灣存留下來的文化殘跡,因此一些產品有人譯為「麻吉」,在台灣是具有某種不解的歷史淵源所形成的語彙表述。麻糬非近代之創發,早在秦漢以來的《說文解字》中即有「糗餌粉粢」,「粢」、「餈」、「糍」是長久以來演變的異體字,終究還是指將米蒸熟後、搥揉製成的一種沾粉的米食。日本有風靡絕對的烤麻糬或和果子,中國華南地區也有各種打糍粑的習俗與產品,廈門中山路或鼓浪嶼的葉氏麻糍,泉州永春的麻糍龜,四川的「三大炮」更將捏糯米糍與拋糰沾粉的橋段作為一種噱頭展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