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年前,華山酒廠激起台灣工業遺址保存議題的熱潮以來,工廠建築朝向工業遺址過渡的路途即曲折不斷。一方面由於台灣過去二十餘年所累積的古蹟保護觀念,一下子還無法適應與折衝建築藝術的保護與建築內部機能的保存之間的複雜與矛盾;另一方面,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使得產業型態與社會意識在近年有了巨大的結構變化,某些產業的萎縮或外移,不僅留下了許多空置的廠房、轉業或退職的勞工,而這些產業殘骸與社區的集體記憶反倒形成了某種特殊的繫屬關係,正渴望一種有別於以往古蹟藝術保存的特殊保存型式與觀念,來在型式美學的格局之外,來將這種情緒加以妥善的抒發。「道地(authenticity)」與「真實(reality)」是意義再現上非常不同的概念,本文旨在論證以「道地性」來保存工業遺址,除較以「真實性」更能有助於呼應前途工業遺址的獨特的內部機能,並關照台灣工業文化資產的內涵外,它也能化解工業遺址的「過去」與「當下」時空的變異,以積極互動的方式拓展工業文資的意義。本文也將具體舉證台灣不同於科技先進國,她有著自己的科技發展脈絡與技術文化,藉由「道地性」的追求,將有助於形成更適合台灣的文資檢選標準與保存範疇,而不受西方既有文資保存的框架所定義與侷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