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要旨,首在「仁」字。何謂仁?就造字而言,二人為仁。故《中庸》云:「仁者,人也。」鄭康成因此注曰:「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人本是從動物進化而來,自有其動物性或獸性在,然而既經進化,便有了深厚的同情心,對於同類尤其如此,昔人所謂人禽之別,正是指此。荀子著重於人的生物性,故持性惡之論;孟子強調人類的同情心,則有性善之說。後世儒家,以孟子為正宗,故多主性善。然而孟子又聲稱,「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離婁下》),亦即人與禽獸之別,其實很小。能持此同情心(即所謂惻隱之心,乃仁之端)於不失,即為君子,否則便是小人。「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書.藝文志》),「以六藝為法」(《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司徒者,掌教化之官也;六藝乃古代學術之總匯,傳自儒家。因此,儒家最重教化。教化的終極目標,是使人人成為君子,不陷於禽獸之域。欲施教化,前提是自己必須有德行。其身不正,又何能正人?故儒家施教,以德行為首務。其所謂教,乃指教化,並非西方意義上的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