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孝順是一種道德上對的行為,這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在其他文化中,只有少數地區的人將孝順視為道德上的行為。大部分的現代國家都重視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也重視親子之間的愛。親子之間的愛包含父母的慈愛與子女對父母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不全然等於孝順,不過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交集。孝順一詞,在漢代以後,「順」這個字在孝順的關係中逐漸變得重要。在先秦與漢代,儒家的著作中,對於順從父母,採取的是批判的態度。例如《論語》、《荀子》與《韓詩外傳》等,對於父母不義,子是不是要「從父」,都是持否定的答案。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這段還比較含蓄。《韓詩外傳》中,孔子比較直接的說:「汝不聞昔者舜為人子乎?小箠則待笞,大杖則逃。」。《荀子.子道》中有「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以帝王的眼光來看,荀子的話應該是大逆不道;然而這才是先秦儒家不同於後世儒者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