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經一章提出總體之概括與詮釋。首先作者指出《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其目的在「通極於道」,並下及於整個生活世界。因之,作者強調儒學傳統的「身心不二」觀,而極力擺脫「以心控身」,而強調「調身以正心」。依宋明儒學的大脈絡說,《大學》詮釋的兩個不同向度,一乃朱子所強調知識與道德的辯證性,二則陽明所強調道德實踐的根源性能力。而此兩者皆無礙於「大學之道」在彰顯「善之本源」,經由「倫常日用」,而邁向善之目的。從「善意的持守與定向」到「心識的寧靜與安宅」,進至「道德的抉擇與實踐」,這是通貫為一體的。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強調《大學》中關於「先後」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重「本末」的理論歷程義,另一重在「終始」的時間歷程義。做了這樣的區分,我們可以明白「三綱領」的本源重在「明德」,「八條目」的連貫重在「脩身」,本末終始,通而為一。宋明儒學即中在「心、意、知、物」討論,大體說來,「心」是就「感通義」說,「意」是就「指向義」說,「物」是就「對象義」說,「知」是就「了別義」說;「格物致知」的兩個向度,一是「認知的了別義」,另一則是「道德的了別義」,相應地說,朱子是一「橫攝歸縱」的系統,而陽明則是一「縱貫橫推」的系統。《大學》一書所隱含的是道德教化的政治觀,他重在「符號式的、虛以涵實的」方式,此不同於「權力式的、虛以控實的」方式;總的來說,他強調從「固本培元」到「調身正心」,進一步到「道德理想國度」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