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鵝湖月刊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金岳霖的實在主義的知識論
作者 吳汝鈞
中文摘要
首先我們要處理實在的意義問題。甚麼是「實在」、「實在的」呢?我們最一般的理解大體是,實在有客觀的真實性、存在性,不隨人的主觀意見的轉移而改變,由此可說獨立性、自在性。這樣說實在,基本上是就物質或形而上的客觀的實體(Metaphysical Substance)言,後者最明顯的,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理型(Idea)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基底(Substratum)觀念。但我們也會以自己接觸到的周圍的東西為實在。不過,這樣說仍嫌空泛,不夠嚴整、詳盡。美國實在論哲學家德雷克(Durant Drake)給予實在比較充分的闡釋,其中有兩點有參考價值。其一是客觀主義的哲學家的說法,他們提到「客觀材料」。所謂客觀材料是指大家通常熟悉的、在實際生活中圍繞著我們身體的那些物理存在體。它們以某種方式進入經驗世界,直接被人們知覺,久而久之,便成為人們通常所說的實在對象。在那些具有樸素實在觀念的人看來,通過經驗擴展到自身之外的那些外在材料或物理實體(按這「實體」substance應是指一般說的物體、事物,不是形而上的那種實體)是無可懷疑地存在著的;那些在空間上具有廣延性的對象,以及人們通常看到的一切性質、特徵都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另一則是主客觀融合主義者的見解。這種見解認為,如果我們將認識對象永遠地封閉於主觀的心理狀態中,就永遠不能肯定地知道有任何事物存在於它們之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主觀論者也承認有一個實在的世界存在的話,那麼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經驗就等於存在。
起訖頁 20-31
刊名 鵝湖月刊  
期數 201001 (415期)
出版單位 鵝湖月刊社
該期刊-上一篇 利瑪竇向中國文人介紹西方學術思想的意義
該期刊-下一篇 《中庸》思想的環境倫理涵義探究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