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是其所非出而非所是,則莫若以明。」那麼,甚麼是「莫若以明」呢?看下文,看莊子怎麼樣把「明」這個層次烘托出來。 按照莊子的思路,「明」是一個level,這個level與是非相對的層次不一樣。你首先瞭瞭解,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懦墨之是非。」是相對的立場,站在相對的立場,你肯定也肯定不住,否定也否定不住。可是大家都想肯定能肯定得住,否定能否定得住。但莊子告訴我們,你要是站在相對的立場就永遠肯定不住。所以,他進一步告訴你一個方法,你要肯定能肯定得住,否定能否定得住,「則莫若以明。」可見莊子想到的這個「莫若以明」一定是高一層次,至於「莫若以明」的這個高一層的「明」如何瞭解呢?這不是訓詁的問題,你查《說文」、《爾雅》查不出來的。這個就是哲學,就是義理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