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佛教的發展可說是如日中天,在獨樹一幟之後,更倍受朝野矚目,加上當時的僧門普 遍風氣不佳,亂政違俗,是以反佛的言論日增。當時的反佛,主要是僧祐提出的「六疑」:「一疑經說迂誕,大而無徵;二疑人死神滅,無有三世;三疑莫見真佛,無益國治;四疑古無法教,近出漢世;五疑教在戎方,化非華俗;六疑漢魏法微,晉代始盛。」(《弘明集.後序》)在此「六疑」中,第二疑最為時人所討論,因為神滅與否,是形神問題的主軸,其中牽引出輪迴、因果報應、天堂及地獄等問題,而且進一步牽動佛教能否成立的問題,是以神滅論者極力駁斥形死神不滅為虛妄不實,神不滅論者則批評他們不諳佛理,故雙方往返論辯甚急。當時形神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首推何承天,因為他一人掀起了中國形神思想史上三場最重要的論戰。其一是與宗炳引發的「白黑論之爭」;其二是與顏延之引起的「達性論之爭」;其三則是與劉少府辯論的「報應問之爭」,在這三場爭論中,雙方皆旨在維護自己的形神思想。何承天站在中國傳統知識份子的立場闢佛,對方則以護佛的立場反駁,雙方壁壘分明,其中所折射出的形神思想富涵時代和哲學意義,頗有玩味之處。本文即旨在從何承天的三次爭論中,評析他的形神思想是否得事理之實?深度為何?雙方是否爭其所不必爭?其爭論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的釐清,將深化吾人對兩晉南北朝的文化、課題,及哲學特色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