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臺灣社會學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分析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
作者 吳介民
中文摘要
本文回顧了社會運動文獻中的資源動員理論,提出克勞塞維茲行動邏輯的概念,來分析台灣社會改革運動面臨的集體困境。作者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嘗試回答為什麼在後美麗島時代反對運動的早期,一些重要的社會性與階級性議題進入了政治抗爭的場域;但這些議題卻在民主化的階段,尤其是政權轉移之後,被忽略、甚至排除於改革議程之外。本文論證,許多黨外時代以來的運動領導者,長期將社會改革議題以及社會運動的場域,視為與國民黨政權抗爭的外延戰場。因此,一旦民進黨取得中央政府的執政權,民主運動人士大量投入執政團隊,由於權力位置的挪轉,社會改革的議題就迅速面臨失焦的難題,甚至使原先充滿批判活力的社會運動場域陷入空洞化的危機。
英文摘要
The author uses the concept of Clausewitzian action logic-that is, a social movement as the continuation of a struggle outside the political arena-to explain the current state of collective immobility among social reform groups in Taiwan.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is employed to discursively analyze major activist texts of the 1980s-a time of recovery for the opposition party following a Kuomintang crackdown in what is now referred to as the Kaohsiung Incident of 1979. It is suggested that opposition groups gradually followed an instrumental strategy of using social movements to bargain with the authoritarian ruler. Ever since the opposition party won contro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2000, social issues have, to a large extent, been excluded from the reform agenda - a result of 'Clausewitzian enchantment.'
起訖頁 159-198
關鍵詞 社會運動資源動員理論克勞塞維茲行動邏輯民主化反對運動social movement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the logic of Clausewitzian actiondemocratizationopposition movement
刊名 臺灣社會學  
期數 200212 (4期)
出版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該期刊-上一篇 跨族群政治討論網絡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
該期刊-下一篇 「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