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以「族群」之名所發生的衝突大量增加,是當代社會發展中令人意外的轉折。這個被稱為當代社會族群復甦的現象,是過去三十年來族群研究理論典範轉變的重要背景。過去「原生連帶論」(primordialism)認為族群成員之間的原生連帶(例如,血緣或共同文化)是族群團體形成與凝聚的主要原因。研究者因而認為這些傳統性、歸屬性的社會連帶是現代化的障礙,將在市場機制與成就性原則成為主流社會價值後,逐漸失去其社會重要性。然而,二次大戰以後,許多高度工業化國家都歷經了族群衝突增加,這些預測顯然不符合事實的發展。因此,1960 年代以後研究者逐漸轉向「情境論」(situationalism)的說法,來解釋現代社會中的族群復甦(例如,Barth 1969; Hechter 1975; Nielsen 1985; Olzak 1983, 1992)。在這種問題意識下,族群認同與凝聚不再被視為是共同血緣或文化必然導致的結果,而是一個必須被解釋的現象。研究者關切的是:何種現代社會、政治或經濟條件與情境,有利於弱勢者以族群動員的方式團結起來對抗優勢族群的壓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