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周濂溪之《通書》論成聖工夫來展示宋明儒者之道德進路之特質,以見出宋明儒者之為繼承和發揚先秦孔孟之學的義理。首先,濂溪所論述的「成聖」是由「誠」而發,而「誠」亦同時指天道。他體悟天道、性命之實義,既不可視之為「獨斷的形上學」,亦不能當成是「宇宙論中心」的形上學,在此藉唐君毅、牟宗三兩位先生的詮釋來說明濂溪顯發的是儒家形上智慧的思路,也就是「道德的形上學」的進路。「道德的形上學」既涵有「道德根源」也是「實踐工夫」。是以,本文進一步引李瑞全先生的說法闡明濂溪所言之「誠」不僅是道德規範之根源,實亦涵有「實踐認同」之義,即「自我實踐的認同」、「社會實踐的認同」與「超越的認同」之三重意義,依此亦足以涵蓋濂溪所言之希聖希賢希天的實踐工夫。接著,具體說明周濂溪之「成聖工夫」實有兩面,正面由心之通用(思)來展開實踐工夫;反面要在「知幾之善與惡而去其惡」,求化除人心邪暗之道。如此,實踐工夫最重要的是一步步展現的過程,以其至難得之道德之方,成就自己為一至難得之人,此一「至難得之人」就是聖人。而聖人可貴之處在於通過道德行動體現出超越而普遍的價值,更明確地說,就是從個體(道德主體)有限的生命發揮宇宙(天道誠體)無限的價值,此即「聖人境界」了,亦是濂溪《通書》所言「成聖」之主要涵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