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時代之風競逐功利、對立嚴重,價值紛亂,常不能反求諸己、推己及人。於此,若欲予以有效的文化治療,則就「學」而言,亟需一種道德生命的學問,返歸性情之本真、理性之溝通,而同情共感、安身立命。《論語》即是本乎道德性情的生命實踐之學,為中華文化傳統中修己安人而內聖外王的百世經典,其首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更可說是孔子學思修養之自道,開門見山地提示了整部論語之精神意趣,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本文即就此章,循(宋)朱熹集注,兼及魏何晏集解、清劉寶楠正義、民程樹德集釋等歷代傳統綜合性注釋,更參究王船山、當代新儒家和現代學者之見解,藉由訓詁考證、詞章玩味,尤其義理分析,以闡釋《論語》之「學」的根本方向在於「道德實踐」而非「理論思辨」,乃所以樂天知命、人我交融、悅樂不慍的「成德之教」、「性情之學」,而非現代一般所謂的知識學問。就如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乃不論順境逆境,皆能「由命見義」,召喚道德使命,體認得其正面的意義,終「即外命即內命即天命」而「義命合一」,故能「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本文於朱注之分析反省以及船山說解之參究,自覺最為用力有得,文末並點出此學旁落與復興的幾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