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役,滿清王朝雖潰敗,卻高舉「以強敵為師」之旗幟推進日式改革,1謀求富國強兵。而此時的女子教育也漸趨掙脫「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識字多誨淫」的桎梏,模仿日本女子教育模式,期與男子平等接受教育。
二十世紀初葉,伴隨開明官紳及社會有識之士的積極倡導與銳意改革,晚清近代女子教育日漸興起,蒙養院、女子私塾、女子小學堂、女子師範學堂等各類型的教育機構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然創辦者往往苦於女子教育經驗的匱乏,如傳統之修身、國文科尚可由以往年長的私塾先生抑或科舉出身者充任,近代新式科目如音樂、體操、格致(晚清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總稱),甚至蒙養院的圖畫、手藝等科,對於當時的大多數國人而言,頗為模糊,能勝任的女性教習更屬鳳毛麟角。在此歷史背景,清日間出現了一場罕見的異國女子教育遷移活動,即具備一定知識的日本女性,因私人延聘或清廷官雇而西渡清國,在新興開辦的女學機構內充任保姆或教習。一時間,清國國內日式女子教育獨具一幟。正如以提倡女子教育為其要務之一的《二十世紀之中國女子》所述:「所謂近世女子教育,蓋指我國日本化之女子教育而言,因當時各女學多延日人為教習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