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環境下,為紓解外國農產品輸入對我國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壓力,拓展國產農產品外銷市場的必要性與迫切性也隨著提高。對境內農業而言,全球化的最重要目標應該是拓展在境內生產之農產品的外銷市場,故海外市場進入模式的主要考量就是出口模式(即直接出口或間接出口)的選擇。
相對於國內農民生產者仰賴中小貿易商間接出口農產品,或地區性農會小規模合作的出口模式,外國政府、農民組織或農業團體協助農民拓展農產品外銷的做法則相當積極多元,且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韓國、德國、紐西蘭、愛爾蘭、日本等國拓展農產品國際市場的具體做法。
直接出口相較於間接出口之相關資源投入較大、風險較高,但對於行銷策略之控制力較大,對於通路的掌控性較佳,可迅速累積海外市場之拓展經驗並複製擴散至其他海外市場,且由於不需透過中間貿易商,可簡化供應鏈,避免受制於下游中間商,故可改善生產者決價自主性並促進生產者實質收益,是較具長期發展潛力的出口策略。
政府除了積極透過垂直或水平整合方式協助農產品產銷供應鏈的整合,以加強國產農產品的外銷競爭力之外,還可以政府的力量成立農產外銷的組織或機構,協助蒐集分析農產品國外市場資訊、尋求及媒合貿易機會、排除貿易障礙、建立國家品牌形象,甚至協助廠商擬定農產品國際行銷或促銷策略,對於國產農產品的海外拓銷應該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