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20 世紀初的德國漢學研究仍屬於幼年時期,但當時學者福蘭閣(Otto Franke, 1862-1946)已提出漢學應該注重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當代中國問題和局勢的分析,此觀點在當時以古代中國為研究主流的漢學界是相當特殊的看法。1950 年代慕尼黑漢學創系主任海尼士(Erich Haenisch, 1880-1966)曾與福蘭閣之子、也是漢學家的傅吾康(Wolfgang Franke, 1912-2007)展開漢學古今之辯,前者視中國為一古老文明,後者則努力尋找現代中國、現代歷史及當代中國發展的軌跡。這樣的辯論在當時並未造成廣泛的迴響,只是被視為漢學家個人立場的殊異。1 到了1960 年代,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古老神秘的中國一夕之間成為現代革命的先驅,在世界政治上的重要性日增,以鑽研古典文獻為專業的大學漢學系首先成為德國各界質疑的標的, 認為以傳統漢學知識想要了解當代中國,無異是緣木求魚。而對當代變動中國迫切認識的需求,促使新舊漢學的切割辯論正式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