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精英(local elites)的研究探討,早已是學界耳熟能詳的主題之一。較早的看法,諸如瞿同祖、張仲禮、何炳棣等人的研究作品中,通常採用較傳統的名詞--士紳或紳士來描述,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作為主要的界定標準。如此的定義,亦即意涵地方精英的基本特質頗為一致的,他們都是學者──官僚型的統治階級,依靠國家頒賜的功名主宰地方事務。這些學者研究的時段主要以明清時期為觀察的基準,在觀點上難免會忽視了地方精英中組成的多樣性及其有不同的顯型的可能,甚而暗示整個帝制時期甚至民國時期的長時段中,士紳階級一直保持原有的特質。此種觀察可能把中國的整體社會過度的簡化,而未能把各地不同的政治、社會、及文化條件對士紳的權力基礎可能產生的不同影響列入考慮。晚近的研究則是從地方歷史本身的演進來觀察地方精英。地方精英在此並不一定是士紳階級,可能是其它的階級:只要個人或家庭能在地方上運作權勢且控制地方者就可以視為地方精英,不管他的出身階級以及用何種方法獲得地位權勢。基於此種認識,地方精英們取得、控制地方的優勢,獲取功名成為士紳就不是唯一的方法,他們所要取得的資源包含很多:諸如物質上的土地、商業財富、軍事權利,社會上的影響關係網絡、宗族組織、各種團體、個人的專長技能、領導能力、宗教力量,以及象徵性的地位、榮耀、生活方式等,都可能是精英必需掌握的資源。環境的不同也應列入考慮項目。中國各個地區的環境的多樣性,連帶影響地方精英獲得權勢的方式也有所差異:較富裕安定的核心(core)區域,取得士紳的身份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在邊緯(periphery)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貧窮孤立、治安狀況差的地方,軍事力量就是最有效的資源。國家與地方精英之間的關係也不盡然是依附的關係,比較可能是競爭的關係,甚至於會出現緊張對立的狀況。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尤其是進入民國以後,地方精英的本質及其賴以控制的資源也逐漸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商業重要性的增長、軍事化及軍事的精英的興起、功能(專業)性精英的抬頭、地方精英活動公共領域的出現、以及精英集團的分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