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女性主義運動從18世紀開始,經過了第一波、第二波到了近代第三波女權運動,這期間產生許多不同流派,女性主義的理論內涵和訴求重點也有越來越多元化的趨勢。 Chris Beasly在整理各家女性主義學派理論後指出,就性別差異(sexual difference)而言,人道女性主義(humanist feminism)認為女男相同(sameness),男人能夠辦得到的,女人也能辦得到。亦即是,女人有能力成為「男人」,進而進入男人的世界;法國女性主義等學派則認為女男不同,她們盛讚女人的差異性(difference),並以此挑戰西方父權社會的性別不平等現象(Beasly, 1999:15-16)。美國學者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1990年提出性別扮演/宣成論(gender is performative),運用拉崗(Jacques Lacan)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將性別建構論往前再推進一步,指出性別建構是一種模仿性的、扮演性/宣成性的建構。性別不是穩定的,它是流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