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近幾年的社會發展歷程中,一個頗受關注的現象是:大批來自東南亞與大陸地區的女性,藉由婚嫁的方式取得境內移民的公民資格。針對這種短時急增的的集體移民現象,兼具實務經驗的學者夏曉鵑(1997,2000,2002)率先發難。她將這群新移民女性的「跨國婚姻」放置在全球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下,點出「跨國婚姻」其實是位處經濟邊陲地帶的新移民女性不得不從事的「志願」移動。雖然,一種資本主義的邏輯難免引發「經濟決定論」的疑義;但夏曉鵑卻以更貼近「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論述風格,在新移民女性身上同時揭露出一種交融著經濟、性別與族群的鉅型議題。因此,夏嘵鵑的論述即如林津如(2005)所指,成了彳苗繪新移民女性經驗的重要典範。自此以後,大量的學術工作者紛紛聚焦於多重宰制的複雜結構,並試圖替新移民女性闢出一條主體建構之路。國圖博碩士論文的資料庫即顯示,自民國88年出現第一篇論文至民國94年,光是以「外籍配偶」、「外籍新娘」、「新移民女性」或「新女性移民」為題者就高達135篇。此外,對比於民國88-90年的篇數僅12篇之多,民國91-94年的博碩士論文開始以9篇、19篇、40篇及55篇的方式激增了十倍以上的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