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之「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的誕生,以法國為首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運動,可說是帶動風潮的旗手。它反映博物館界人士對傳統博物館的憂慮,為追求一種「復醒博物館」(revitalized)的期盼,希望創立一種「大眾化的」(popular)、「行動的」(active)、「人類學的」(anthropological)或民族學的(ethnographical)的博物館學。生態博物館的特殊風格,使得此一運動具有美國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所說的「典範」意義,亦即在長久時間無法為後來者所超越。博物館和社會在增長過程中的失調關係,在生態博物館的形象中得到具象而清晰的表達(張譽騰,2005)。這樣的思潮在1990年代吹入臺灣,在許多地方博物館的規劃案與文獻中陸續出現,包括: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及北投生活環境博物館園區、美濃客家文物館、921地震教育園區等籌建計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