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94年,將近120年前,美國知名的外科醫師威廉.史都華.豪斯泰德(William S. Halsted)提出了根除性乳房切除術(radical mastectomy),他認為乳癌癌細胞會規則的依照順序經由淋巴管擴散至周邊的淋巴結,之後再轉移到全身,所以開刀開得越大可以更有機會來控制腫瘤,這個觀念主導了乳癌的手術治療數十年。一直到了1960年代,Bernard Fisher提出了乳癌是「全身性的疾病」(systemic disease)的觀念,他認為許多腫瘤細胞可能在診斷的時候,就已經轉移到身體各處,所以刀開再怎麼大,也不見得有所幫助,於是衍生了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adjuvant chemotherapy)的發展,以期可以將這些很早便已經轉移到身體各處的少數癌細胞,加以殲滅。而這個觀念也得到臨床試驗的支持,有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的病人,的確比沒有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的病人,可以減少復發率及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