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對台灣戰後人口政策的一次傅科式考察,焦點集中分析從195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末期,台灣家庭計畫為何成為一個功效卓著的權力-知識綜合體之歷史形構過程。本文首先從形式人口學的「客觀定律」開始,說明台灣的人口轉型是一個「被壓縮的」過程,而人口學文獻對這一被壓縮的人口轉型所提供的解釋不足,國家的強力干預並沒有被很好地考慮進去。因此,我們挖掘當時國府制訂節育政策的轉折,指出家庭計畫的主導力事實上是美國當時的地緣政治經濟考量。美國政府一方面透過台灣的政府單位制定人口政策,另一方面則訓練人口學者、組建「民間」團體,來形成一個有效執行家庭計畫的權力-知識綜合體。最後,我們對家庭計畫「生產性」的正反面進行評估。說明這個權力-知識綜合體的有效性範圍,以及它的負面衝擊-生育率加速下跌帶來的快速人口老化,台灣社會對人口老化現象感受的純化,使得一個「生產性」的鼓勵生育政策無法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