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西方社會學一向以強調生產面向的政治經濟學做為論述社會的基架,但是,晚近來,以消費為軸線所開展的文化經濟學論述,卻似乎有逐漸凌駕而成為主流論述的趨勢。情形所以會是如此,可以同時從西方社會發展史和社會學史中找到一些足資依循的脈絡。在這些可依循的歷史脈絡中,作者選擇了十七世紀時即出現在西歐社會裡之「舒適」概念的歷史背景做為討論的起點。繼而,透過以「階級」做為施為機制這樣的論述基礎,討論整個現代社會如何從以資產階級做為歷史主體,轉而以居中產位置之新階級做為歷史演進的領航者。於此,討論的焦點擺在說明新階級所具之「矛盾階級關係中的矛盾位置」的特質,是削弱了過去(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者)強調而體現在生產面向(又特別是階級對立)之結構命定格局的重要「潛在」條件。基本上,情形是,在新階級逐漸搶得了歷史主導權之後,這樣的「矛盾階級關係中的矛盾位置」特質,對塑造以「舒適」心理為基礎之消費行為做為軸線的歷史場景,產生了迂迴促發作用的可能性。這樣可能來臨的社會場景基本上內涵著,過去生產面向為焦點所呈現的生與死撕裂對抗格局被衝散掉了。此時,人們把「死亡」予以懸擱,人類文明朝向一種無止境、也無責任負擔之「永生」的「自由」狀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