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立場,如何在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當中反映出不同層面的社會心理背景。文中依據1999年的「台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調查」與2000年的「社會意向電話調查原住民專題調查」兩筆資料,分析比較漢人樣本(n = 3349)與原住民樣本 (n = 807)各自的特色及差異。研究發現原漢族群在政策立場的背景上有明顯差異:教育程度高的漢人,明顯支持原住民優惠政策,但是收入高的原住民,則不如其他原住民那麼強烈支持這種政策;社會公平感在漢人族群當中有助於支持優惠政策,在原住民族群裡則變成抗拒的來源。最明顯的區別,是跟原住民的接觸經驗或型態,對漢人和原住民產生互異的效果,而在鄉村原住民和都市原住民之間的效應,也不盡相同。在東部多族群環境下的漢人,明顯抗拒原住民優惠政策;這種抗拒難以歸咎於其他相關的主客觀條件,而是由「東部」這項背景單獨發揮強烈的效應。跟其他原住民較常接觸的原住民,則顯然比較支持優惠政策。但是有利於都市原住民支持立場的接觸型態,不是極端的族群聚合,而是中等適度的叢結型態。原漢之間最為一致的趨勢,則是對原住民社經困境所作的歸因解釋,在政策立場的取向上有強烈而明顯的區辨力。研究發現不但在原漢之間的族群接觸與族群位階論述上富重要意涵,對原住民優惠政策與輔導措施之制訂及檢討亦有所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