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書中到底有無政治立論的思維?這是一個詮釋角度不一所產生的歧異。按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認知,莊子見及「天下之蔽」,且「深知其天下之正」,故其絕仁棄義、毀棄禮樂的陳言,乃是攻擊假仁假義之徒的方略,目的在純化儒學的仁義主張,故而結論「有意於天下之蔽,而存聖人之道」(見〈莊周〉)。視莊子為儒家者,實起始於唐代韓愈。然而,莊子認為「萬物皆化」(〈至樂〉),人亦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庚桑楚〉),因此明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勝也」(〈人間世〉)。在如是思維下,我們很難接受莊子有其政治主張。馮友蘭稱其為「倒退的社會觀」,實為至論。然而,早在荀子即已指出「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司馬遷亦言「皆空語無事實……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朱熹甚至說:「老子猶要做事,在莊子都不要做了。」(《朱子語類》卷125)延至今日,時人討論《莊子》是否具有政治主張或言論亦有歧異。本文以為,就莊子的宇宙觀與人生觀觀之,作為為政治民的政治行為與言論,顯然不是莊子論述的內核之一。全文區分為三:一論《莊子》書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二論後世論者詮釋《莊子》書中到底有無政治立論的主張,三論莊子的關懷與儒學化論述的歧出。最後結論莊子當無政治主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