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27-100)的人性論本於世碩、公孫尼子,主張人性先天上「有善有惡」,進而批評在其之前諸家的各種陳言,斷其優劣,在中國人性論發展史上十分突出。尤其視孟子(372-289 B.C.)「性善」為人性先天本善,視荀子(約298-238 B.C.)「性惡」為人性先天本惡,王充當是歷史上第一人;因該說法未見於其先前的董仲舒(約179-104 B.C.)。職是之故,欲考察儒學「從『性善』到『性本善』」的源流發展,王充對人性論的見解實不能忽略。王充身處一片讖緯風尚之中,其謂《論衡》之作,一言以蔽之曰「疾虛妄」。其談論人性的態度亦是如此。本文指出王充所以為的人性意義如下:一、宇宙萬物均由氣所構成,故人性亦由氣所決定。二、人性內容有善有惡,乃稟氣之厚薄不同所致。三、不管任何人的人性,或多或少均具五常之氣,故或多或少具有五常之性。四、王充所謂人性三品,乃是就所有的人總體論說,即天下或許有些人性是極善極惡(但仍包含少量善惡),但大多數為中人之性。五、人性包含實踐能力,即所謂「識知」或「知慧」,論者稱為「才性」,保證人性得以展現。六、人性呈顯在於後天教化,〈率性〉言「由此言之,亦在於教,不獨在性也」即是王充人性論的歸宗。正是基於此,王充批評孟子等六家人性說,斷其未能得實。王充「才性」說開啟魏晉時代的討論;天道與人道之分亦影響了理學的思維方式。王充的人性展現有其局限,僅止於個人道德修養,與家國治亂無關。家國治亂取決於「命」,人之富貴貧賤亦然。人的道德修養無法改善人自降生便已決定的「命」。此乃來自王充宿命傾向的宇宙觀。故欲理解王充的人性論,不可不注意此點。為集中探析王充所以為的人性,本文區分三點陳述:一、析論王充宿命論的認知,二、研析王充有善有惡的人性論,三、陳述王充對人性展現的見解。最後作一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