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之目的在說明台灣為何在日據後半期發生偏離典型殖民地雙元性發展模式的情形。台灣作為殖民發展的異例,正如很多權威性的學者點出的,具體表現在日據末期農民生活水實質的改善及經濟部門間比較均衡的發展上,而就日資糖業及當時從事台灣研究的日本學者而言,則展現在米糖相剋問題上。作者不同意把日據台灣特異的殖民發展歸因於“日本殖民主義不同於歐美殖民主義”或“作物特性使然”的看法,也不認為川野重任等日本學者既採“市場均衡論”視米糖相剋為“部門生產力發展不平均以致市場衡價格難以達成”的結果,卻又同時要求“政府介入壓抑米價以追求資源最適配置”的說法能自圓其說。作者試圖從殖民地內部社經體系與日本資本主義體系不同發展階段上在的社經特性彼此間的互動來了解這個問題。由於殖民支配必須透過當地既存的社經體系才能進行,作者特別強調先從剖析-向被忽略的部門內部階級結構及支配關係以及米糖利益團體之結正衝關係入手才能理解米糖相剋問題的真意及解釋米糖體制危機的形成與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