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8月孫中山在東京創立“中國革命同盟會”的時候,就將“平均地權”列為同盟會四大綱領之一。從此,國民黨即以平均地權為最重要的政治口號,並稱為其土地政策的意識形態基礎。但從辛亥革命、北伐掌握政權,一直到撤退台灣,近九十年來平均地權之實施已經證明了這一套所謂“平均地權”政策是失敗的。
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中心主張毫無疑問的應該是:不勞而獲的經濟地租、絕不應為私人獨占,而應歸全民所共享。漲價歸公就是要“共將來的產”以避免中國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而建設一個“社會的國家”。本文即在追溯這一社會革命理念的形成與這個理念在現實政治實踐中的轉變。
作者認為,孫中山主觀的社會主義並沒有找到客觀的政治及社會基礎,所以在他有生之年即已失敗。而後國民黨在與共產黨鬥爭的過程中,雖然逐漸形成貌似激進的土地政策,但由於與其政治基礎相衝突,已超出其所能推動的範圍,因此,平均地權變成一個純粹虛構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