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的建構本身是個對我群道德化,或污名化敵對他者的過程。道德化或污名化所參照的道德視域,在不同的時期裡也就有不同的內容。本文藉著蔡培火、牟宗三及龍應台對中國的想像,來了解台灣社會在建構認同之際,所參照之道德視域的內容及其變遷。透過他們的作品,本文指出自日治時期到民主鞏固期間,對中國的想像可分成四個時期:(1)日治時期裡以「友善的東方化他者」來想像中國,其道德基礎是「參照於現代性的社會道德」,即不同於列強的軍事擴張,中國是個愛好和諧與和平的悠久文明;(2)國民黨威權時期裡的中國是個「東方化的自我」,而以「參照於現代性的經濟道德」來想像,即儒家倫理與新教倫理一樣有效,甚至更有利於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發展;(3)民主轉型期裡的中國是「敵對的東方化他者」,參照著「現代性的政治道德」來想像,這使得中國對台灣的主體性與民主自由來說是個威脅;(4)民主鞏固之際,中國是種「東方化的多元想像」,除了是威脅,也是全球化時代裡的世界工廠與市場。本文指出不同時期裡對中國的想像,是參照著現代性的不同面向,而了解其間的內容與變遷的方式,不僅可理解台灣當下的認同處境,而有助於社會的溝通,在理論上也可消解原生論與建構主義的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