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戰後以來台灣坊間出版的女性衛生保健書籍(名稱不一,可為婦女健康百科全書、婦女保健手冊、家庭健康百科、婦女衛生手冊、或婦女醫學手冊等等)的興起的歷史脈絡及其知識內容,尤其是其中所建構的一套關於女性身體的醫療觀點。本文追溯這類知識在戰後以來的歷史,並指出70 年代是寶鑑形成與成熟的重要時間點。在內容方面,此類女性醫普書籍延續了西方醫療知識傳統,將女人的身體等同於女人的社會處境,本質化且自然化女人生育的身體,故稱此醫普知識為「太太醫學」。女性醫普書籍的社會條件,包括女性受教育的普及與提升、經濟社會變遷及以男醫師為主的本土醫普知識寫作者的興起。
而筆者認為60、70 年代以來,台灣社會大眾文化中的自我(或自己)論述,是寶鑑知識傳播的基礎,女性醫普知識呈現了女人自我與身體之間緊密的連結。最後,在70 年代之後,雖然此類女性醫普書籍確定其主要讀者為女人,但是由於許多醫普書籍作者(無論是本土或是國外)均強調醫普書的功能在於為醫師節省看診時間,其主要服務對象畢竟是醫師,而此亦是決定這些書籍的內容與觀點的重要因素,也是為何女人的疾病或身體經驗鮮少成為此類書籍的內容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