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學士登瀛洲」是始於唐代所形成的複合式文化命題,其符號為先秦的「瀛洲」神話和唐代「十八學士」史事之連結。命題功能原來是功臣聚合的故實規鑒,以作為君臣共治朝政之相處擬喻典範。宋代關於「聚會」的命題曾經逐漸發展,「十八學士」也在宮廷畫院和文臣間,形成了各類型「文會」雅集有關的圖文書寫或想像。元至明初,命題稀微少見於各藝文書寫;至明中期後則漸始復振。筆者將此命題作為一種「動態呈現」,藉由梳理明代相關琴歌、詩文、戲曲和題畫詩等,初探命題流行的情況和變化;並觀察「瀛洲」概念在明中後期各類文辭中,其意涵發生轉化的過程和思維意義。另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著名的《宋人十八學士圖》是創作於明代何時期?筆者也藉本文論述,企圖再勾剔出最有可能貼近和創作的時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