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技術發明以前,對於臺灣原住民族的紀錄多為繪畫與文字書寫,多半仰賴創作者或書寫者的想像與記錄,但有時這些文字或圖像在書寫、繪製的過程中,難免有所失真、醜化之嫌。直到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使得影像得以化剎那為永恆。以臺灣來說,日本殖民政府、各國傳教士與西方探險家在臺灣進行了人物、文化、習俗等影像的觀察與紀錄。這些相片不但成為記錄的方式,也是當時社會生活史的具體呈現,讓觀看者得以更真實的拼湊出原住民族的樣貌與生活。1990年代,數位典藏觀念蠭起,各國典藏機構紛紛整理其擁有的文物,加以數位化,並透過不同的授權方式、建置線上資料庫等,使這些文物能夠重現世人眼前,讓有志者一探究竟;復以Covid-19的影響,更加快了典藏單位開放線上資料庫的腳步。胡家瑜教授2007年至2012年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本文嘗試延續前人研究成果,延伸搜尋這些珍藏於海外大學、博物館所典藏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圖像,透過其組建的線上資料庫進行收集與整理,彙整這些海外遺珍,並對這些海外的藏品進行初步分析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