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詩》」之主張與實踐,均始自五四。趙宋士人多有「就《詩》論《詩》」的傾向,及至晚明心學盛行,亦有頗多詭奇的《詩》學論著面世,然此等著作或與「文學」有相通之處,當時既無「文學」之觀念,不宜加諸「文學論《詩》」一名。王國維之《人間詞話》雖以「詩學」立場遍讀中國文學,識見甚高,但只提及數句《詩》,亦尚未標出「文學論《詩》」一語。及至五四,胡適以《詩》為「歌謠」,為「世界文學之寶貝」,首提「文學論《詩》」之主張,但具體分析尚嫌粗疏。聞一多既努力還原《詩》之寫作場境,又援用多種理論資源,掘挖《詩》的「文學性」,謂作實踐「文學論《詩》」之第一人,當之無愧。如果說聞氏偏重《詩》原貌之重現,那麼觀堂則尋索《詩》與後世文學之關係,顛覆《詩》不證自明的文學「經」典地位,重構中國文學之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