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近30多年來的快速變動性,有時會讓文化研究變得好像是考古學。這幾年我在課堂裡,一直跟學生說明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之前的台北,有點像是科幻電影裡的黑暗城市(最有名的是1991年出品,國內翻譯為《銀翼殺手》的Blade Runner,描繪核爆後的洛杉磯,只剩無法移民到外星球的窮人類和不需陽光的機器人)。嚴重落後的市政建設,幾乎已無法負荷之前20年來,城市經濟發展與因而新增的人口所需(台北市的人口在1970-1990年之間增加了約100萬,20年間有超過五成的增加量,城市硬體卻沒太多改善)。最明顯的是原本應該隱藏在聲色城市之後的排放廢物,卻失控似地到處亂竄,每個街角,堆著小山一般高的垃圾,位於城市邊緣的內湖臨時垃圾掩埋場終於在1985年罷工,末日景象似地燃燒起來。和到處流竄的垃圾相對的則是越來越動彈不得的台北交通,1989年小說家黃凡出版了他的《東區連環泡》,以戲謔的筆調,描述了這個「台北行大不易」的窘況,讓讀者笑出了眼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