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中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諸多靈感來自于美國辯訴交易的實踐。自1966年米蘭達案半個多世紀以降,美國刑事司法一直在辯訴交易帶來的高效率和保障辯訴交易的自願性與真實性之間尋找平衡點,其中1970年北卡羅來納州訴阿爾弗德一案判決具有標誌性意義。質言之,通過“接受有罪答辯但不承認犯罪”的阿爾弗德式答辯,美國將辯訴交易中自願性審查的重要性幾乎推崇至極致,巨大爭議迄今未絕。自2019年年中起,中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通過行政手段大規模推廣適用,帶來訴訟效率提升的同時,更應當注意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及真實性問題;尤其是在正當程序尚有太多可待完善之處的情形下。阿爾弗德式答辯于中國立法之上沒有存在空間,實踐之中更需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