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作為一個持續再造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的優勢論述力量,在台灣亦透過在地化的政策施為與資本流動模式形塑著不均衡的發展地景。相對於戮力擠進並維持其全球經濟節點城市地位的高度都市化地區,長期處於依賴與邊陲經濟情境的原住民族地區,仍存在相當大比例由國家掌握、尚未被資本化的空間。本文旨在對於新自由主義如何重構原住民族土地的發展地景做一個初步探索,指出在近二十年來「小政府、大社區(community)/大市場」的主要政策方針之下,許多於殖民時代被「國有化」的原住民族土地,先是不同程度地「去國家管制化」後,引進在地社區以及資本的力量進行經營管理。本文進一步聚焦於那些在政策介入下「社區化」的原住民族土地空間,呈現國家如何透過調整其治理術(technologies of government)、形塑原住民部落為特定模式的發展主體,以回應台灣大社會對於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的追求及其結果。在此過程中,國家與原住民族社區之間的權力關係被重組、仍屬國有的原住民族土地在有限的「去管制化」下被商品化,同時一個多元的文化政治空間被打開:關於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資源應該如何轉換成發展、財產關係如何界定、利益如何分配,以及誰有權力決定、誰有責任促成,使得原住民族土地成為生態政治的重要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