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林森和周寧合編《中外文學交流史》,是一項工程浩大而雄心萬丈的計劃,其中包括十七卷:阿拉伯卷、北歐卷、朝鮮卷、德國卷、俄蘇卷、法國卷、加拿大卷、美國卷、葡萄牙卷、日本卷、希臘與希伯來卷、西班牙國家卷、意大利卷、印度卷、中東歐卷。其中東南亞卷由廈門大學中文系郭惠芬(下稱作者)撰寫。書分上下編兩部分,上編論中國傳統文學與東南亞文學,由古代至今,內分三章九節;下編論中國現當代新文學與東南亞文學,由1919年至今,內分六大章十八節。洋洋近六十萬言,可說是一部巨著。郭惠芬能參與這浩大的計劃,是作者的福份,而《中外文學交流史》編者能把《中國—東南亞卷》委託作者撰寫,是幸得其人。作者留學新加坡多年,她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都是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修讀時完成。碩論和博論也都是關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論文。就讀新加坡期間,作者治學勤勉,幾乎每天逗留在大學圖書館縮微膠捲室,翻閱早期新加坡、馬來亞華文報章的文學副刊,擷取其中的豐富資料。回到家鄉後,在廈門大學任教,教導的也是東南亞文學的課程,發表的論文也是關於這方面的範圍。從書中所論及的東南亞其他各地的文學,可見及作者依然秉持過往的認真態度,積極遍搜資料來展開她的分析,發展她的論述。她十多年都是浸泡在東南亞華文文學學科之中,所以我說編者委託作者來撰寫東南亞這一卷,可以用幸得其人來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