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當代儒學研究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李見羅「止修說」析論
並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Lee Tsai' s' Perfection and Cultivate Self
作者 劉姿君
中文摘要
見羅身處明代中、晚期,其之所以提出「止修說」,主要是反省陽明「良知教」而來。見羅認為良知只是形而下的感觸知覺,無法做為道德實踐的主宰。唯有「攝知歸止」,方是道德實踐之宗旨,故其特標「知止為宗」。對於見羅此種對於良知的看法,吾人已辨析,陽明所主的良知實為形而上之虛靈明覺,並非形而下之感觸知覺。而欲明此至善之性體,見羅認為要以「修身為本」,方才能使心正、意誠、知致、物格、家齊、國治、天下平。又見羅所提「修身」之「身」並非形軀意義之身,而是以至善性理為歸宿之身。此身之主宰實為心。然在見羅「止修說」的義理中,其心是氣心,而非理心,對於氣心如何知得此理、識得此理,《見羅先生書》中實未能有詳盡的工夫論展示,是以其修身工夫如何識得至善性理,確實有其困難。最後,「止修說」強調止與修要互用。所謂「互用」,即是指止與修間存在著缺一不可的相須關係與相互促進的互發關係。藉由闡明止與修的相須、互發義,見羅屢屢強調止與修同是一事。然此一事,就互發關係而言,止與修只能是前後次序之一,不能是同時並起之一,因其心是氣心,終非理心故。此與陽明的「良知教」主良知即天理,當良知一朗現,即帶出沛然莫之能禦的道德實踐力,本體與工夫乃是同時並起之一,明顯不同。
起訖頁 107-131
關鍵詞 李見羅王陽明止修說知止為宗修身為本止修互用
刊名 當代儒學研究  
期數 200801 (3期)
出版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該期刊-上一篇 論王畿對於佛教的統攝
該期刊-下一篇 船山《讀通鑑論》的政治思想──以唐代開國為例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