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無欲的良知本心並不難尋,只需使本心時常彰顯與熟習的程度加深,其實在此刻,便已使本心之無欲覺性呈現於眼前,假如此時見性的動機是帶著有條件律令而行,便會流於佛教出世思想的修行,而與良知心學的見性之境界,相隔有如天地,欲使無欲之心自然顯現於前,就切莫在心中存有對於人世的隔離與對立的概念,須知此種概念的本身,卻是由有條件律令而行,屬於「功利之志」,亦是佛教出世思想的缺點與一般眾生的心病。當無法認識本心自然無欲的宗旨,即使刻意去進行絕利去欲的出世修行,也只是徒然,以龍溪而言,此心的光明如同太陽本身一般,雖然無形無相卻能遍照萬物,本身「虛」「實」相生又「寂」「感」相乘,只因凡夫抱持取捨之心,所以不能使「無欲之心」的本來面目如實呈現,欲與此心相應的要訣無他,只要不沉醉於「出離心」與「追求出世」的利益假相時,只需使無條件而為善的本心作主,進而時常熟習與暢達,便能使此心剎那間相應於清淨無染,此心便是儒家所言的現成「良知」,亦是有別於佛家的不共法。由於龍溪能相應此儒學不二的真理,便以此立論批評佛家仍然執著於出離苦海的的思維與出世思想的建立,而不知此法容易導致流於「功利之志」的認識,而容易產生了對於人世的支離,反而此心無法現成受用,殊不知刻意去進行以「出離三界」為宗旨的見性觀念本身,將更使此類出世思想的弊端不斷湧現,筆者亦因此著作此文,來進行對於佛教教義中「出離心」與「如幻觀」思想的反省與討論,期望於此文中進行清楚的思路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