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嚴復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他的譯著影響了許多知識份子,而他的政治思想,也獨樹一幟,因此嚴復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課題。然而,對於嚴復的研究,並不僅限於嚴復本人的思想,它往往也牽涉到了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問題:在清末民初這個「救亡圖存」的大環境裡,知識份子如何去構思中國的未來?而為了建立一個新秩序,他們對於西方又是如何的選擇與批判?這樣的選擇與批判,和他們的「中國傳統」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無疑的,史華慈的《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乃是詮釋嚴復的經典之作。他細膩而完整的追溯嚴復一生學術與思想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是第一個對於嚴復提出一以貫之的詮釋的學者。史華慈認為,嚴復的個人關懷是中國的救亡圖存的問題,因此在他接觸西方之後,認為中國應該採用西方的政治思想理論,用以「追求富強」。史華慈的詮釋已成為一個典範,而他也為中國近現代思想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因此,在下一個「一以貫之」的典範出現之前,討論他的著作仍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史華慈的著作,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嚴復的終極關懷,只有「尋求富強」而已嗎?嚴復真的是忠實地「皈依西方」嗎?如果嚴復對於西方的思想有所選擇與批判,那麼他又是依據什麼來做選擇、批判呢?在史華慈的書中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學者們開始提出新的詮釋,而在這些新詮釋中,黃克武的《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可說是相當傑出的作品,他認為嚴復對於西方的誤解,不在於將個人自由當作追求富強的工具,而是誤解了彌爾對於進步、自由與知識的推理過程,而這樣的一個誤解,則與嚴復內心的中國傳統有關。為了呈現嚴復的思想,黃克武運用文本分析的方式比較了嚴譯與彌爾原著之間的差異,也使得他的新詮釋,具有相當好的說服力。以下就分別介紹這兩本著作,並做評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