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之預後研究是確立診斷效度之策略之一,在方法學上遭遇病患定義、描述及測量工具一致性、以及取樣及研究設計之問題。由於操作性診斷準則之盛行,以及標準化之診斷面談及症狀測量工具之使用,增加了預後研究之信 度及可比較性,也累積了對於精神分裂症之知識,但精神分裂症之異質性仍舊為研究上之一大難題。過去跨國際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預後之高度變異性,並提出開發程度與預後之相關假設。近年來多層面之預後研究,以症狀學、復發、再住院及社會功能等向度描述預後,並且有各種預測因子之提出,較為一致的因子有性別、病前婚姻狀況、病前之工作社會及性生活適應、發病至指標住院之時間、急性或潛伏型發病、以及負性症狀等,然而此類線性模式對預後變異之解釋力仍低,且因子間之互動也應考慮。目前之分類向度仍然無法有效的區分具有高度同質性之病人群,而未來之研究方向應以現象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神經影像學、以及遺傳學等策略有效地區分病患,驗證有效之因果模式,並尋求特殊復健之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