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B型肝炎感染的患者易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等問題,在高流行率的地區例如東南亞、中國大陸和非洲,其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感染率約在百分之十。在台灣,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人曾被感染,其中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變成了帶原者。針對B型肝炎的治療,在過去十幾年有很大的進步;Interferon(干擾素)曾被視為對慢性B型肝炎感染唯一的治療藥物,但由於其療效有限,引起之副作用也會隨著藥物劑量增加而加重,而限制了臨床的使用。所以近年來,針對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逐漸因抗病毒藥物的研發而開啟另一個方向;不過目前干擾素用在適當篩選過的患者身上仍有它的重要角色。最近新一代的核苷類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s),例如Lamivudine、Lobucavir、Famciclovir、Adefovir等已經過療效評估或評佔中;由已知的評估結果認為,這些核苷類似物在抗病毒作用方面有相當的療效,服藥後之耐受性方面也相當高;但短期以單一核苷類似物治療仍不足以完全清除病毒的感染,又長期服用可能會發生和HIV藥物一樣類似問題,即產生具抗藥性的病毒突變種。因此現在研發的方向除了發展更新的核苷類似物、及研究新的方式來針對已感染B型肝炎的肝細胞提高其免疫反應外、也考慮以合併療法來增進療效及延緩突變種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