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研究證實軀體脂肪分佈(尤其是腹部肥胖)確為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許多不同測量方法陸續發展出來。近年來,超音波以其無輻射、方便又能分別測量皮下脂肪與腹腔內脂肪的操作特性而逐漸被重視。超音波方法主要分為Intra-Abdominal Depth (IAD)及 Abdominal Wall Fat Index (AFI)兩種方法。IAD是將超音波探頭沿腹腹部中央白線至最靠近肚臍處,並量取自腹直肌與皮下脂肪層間隔線至主動脈橫斷面下緣之距離為腹腔內脂肪厚度。AFI是將超音波探頭沿著腹部中央白線由劍突軟骨往下逐步測量至肚臍。當病人於自然吐氣末期時測量皮下脂肪最小厚度值(Minimal thickness of subcutaneous fat, Smin)與前腹腔脂肪最大厚度(maximal thickness of preoperational fat, Pmax)並以Pmax/Smin計算出AFI值。文獻顯示隨著IAD與 AF1的增加,各種臨床危險因子(如血壓、胰島素濃度、血脂值、頸動脈內膜厚度等)也隨之上昇。比較兩種方法認為,AFI方法在整體操作上較IAD迅速容易。同時,AFI主要的研究報告均以日本人為主,此與中國人體型較為相近;對於臨床的異常判定標準也已經有適當的建議(即男性大於1.0,女性大於0.7時表示腹腔內脂肪堆積過高)。因此未來在台灣臨床運用上應以AF1為首要方法。相信對於所有醫師而言應該有所助益,值得嘗試與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