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台灣醫學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血液淨化——邁向21世紀的潮流
並列篇名
Blood Purification--The Trend in the 21st Century
作者 邱浩彰
中文摘要
血漿分離(plasmapheresis)這個名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約翰霍浦金氏醫院的Abel教授首先提出,但是血液淨化的觀念卻早在西元前幾世紀已有這種概念,埃及人認為血浴可保持健康及青春永駐,同時他們也觀察到動物利用樹皮將其 後腳跟磨破出血,利用放血來消除過多的血液。希臘時期的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帝斯(HiPPocrates)提出放血之術來作預防醫學的方法,格倫(Galen)也提出人生病主要是因為體液不平衡造成的,他認為人類的體液有四種,血液、黃膽、黑膽及痰,故放血可維持體液的平衡,維持人類的健康,這樣的觀念也就一直留傳下去,在中世紀(500-1500AD)時,外科醫師常作的手術之一就是放血。且放血的時間、部位與時辰星座皆有關係,對於特殊的疾病必須在特殊的時辰特定的部位放血,與中國的陰陽五行有異曲同功之效。在十九世紀也有類似中國的拔罐的方式來放血,甚至利用水蛭來達到放血的目的。至於輸血方面的記載,1665年在英國Lower首先應用動物輸血成功的報告,到了二十世紀初,對ABO型血液的了解,才使輸血的技術與效果更加成熟。1937年Fautes首先在芝加哥的庫克縣立醫院建立血庫,使用抗凝劑,使血液可保持約7-10天。1950年左右,不同的抗凝劑陸續發展而出,保持血液也就愈來愈長,90年代之後在冷凍細胞的技術成熟之後,保持冰凍的血液甚至可達十年之久。血液淨化在—十世紀以前都是以全血輸血或交換來做。1940年以後血液透析的技術的進步,使尿毒症的病人或藥物中毒的病人可將血漿中的小分子去除,隨後三十年中,血液透析的技術與方法進步很多,進而發展出更多的技術,包括血液透析過濾、血液吸收等,而血漿分離的技術可去除血漿中大分子的物質,則於1970年後才逐漸成熟,而應用於臨床的治療上。1980年更發展出雙重過濾的血漿分離,1990年血漿吸著的淨化新技術與細胞分離的技術,更使血漿交換分離的技術發展到另一階段。隨著血液淨化的發展,與血液淨化的臨床科別也不再局限於腎臟科,其他科別如神經科、血液科、風濕免疫科及外科等,也都紛紛加入了血液淨化的行列。血漿分離術在近年中有顯著的進步,早期利用機器分離血球與血漿的技術,隨著第二支分離管的研發成功,雙重過濾、血漿吸著等的技術也都逐一推出,而使用血漿交換術來治療的疾病也逐年增加。Malchesky整理了20世紀各種血液淨化技術的發展,去除物質的分子量及疾病適應症,從圖一中看到血液淨化在1940年初主要是針對尿毒症病人,發展數種不同的人工臟器來取代已衰竭的腎臟,至1970年後,血漿交換及分離技術的發展,逐漸推廣至其他科別,特別是免疫疾病的應用,1990年後細胞分離的技術成功之後,更推廣至血球的交換與去除,對癌症、細胞性免疫疾病皆有幫助。
起訖頁 58-64
關鍵詞 plasmapheresisblood purification
刊名 台灣醫學  
期數 200001 (4:1期)
出版單位 臺灣醫學會
該期刊-上一篇 關節聽診的臨床應用
該期刊-下一篇 廿一世紀之健康照護效性評量:生活品質與生活品質調整後之存活分析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