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科學發展月刊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地質年代中的生物群相更替
作者 李世緯
中文摘要
地球表面上有許多化石,這些有別於一般正常形狀的石頭很自然地引起人們的注意。從遠古時期開始,不同的民族就有許多因為化石而引申出來的傳說、神話與信仰。其中很多內容以現今的觀點來看其實是屬於人類學或文化範疇,儘管重要但並不屬於古生物學領域。古生物學是奠基在生物學與地質學上的一門自然科學,本文要討論的是符合現代自然學科含意的科學觀點。17 世紀丹麥的神學與自然科學家斯坦諾(Nicolaus Steno,1638 -1686)觀察到位於海拔數百公尺高的山丘上有許多海洋生物化石,他覺得很奇怪,離海水如此遠的地方為什麼有海洋生物的痕跡,遍尋聖經之後他相信這一定是四千多年前那一次大洪水沖刷的結果。不過隨著人工不斷地挖掘,貝殼、海綿、珊瑚等化石陸續出現,數量似乎又遠遠超過一次洪水沖刷可能的份量,因此他漸漸傾向於另一個想法,也許這些生物可以直接在岩石中生長。事實上也挖掘到各種尺寸的貝殼,這不正代表著發育中的不同階段嗎?從中古世紀到近代的歐洲,因為聖經的宇宙觀,科學家對古生物的基本看法與現今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最顯著的大概是聖經式的觀點--不容許物種滅絕,因為上帝造物之後物種(含地形地貌)不會改變,當然就不會消失。當時的自然科學研究者(通常是一些神學家們)面對這些明顯與現今物種外觀差異甚大的化石物種時,他們通常的解釋是:這些現今找不到的生物群一定還存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只不過沒有找到活體罷了。這個物種不會消失只是存活於世界某個角落的基礎思想,隨著歐洲航海技術的日益精進,以及科學研究逐漸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而漸漸地被人們質疑。一直到19 世紀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Georges Cuvier, 1769 -1832)提出了頗具說服力的證據之後,這個物種會滅絕的假說才普遍被學者接受。
起訖頁 38-43
刊名 科學發展月刊  
期數 201503 (507期)
出版單位 中華民國科技部
該期刊-上一篇 最熱的海洋--西太平洋暖池
該期刊-下一篇 鏈球菌分類與感染權威--蕊貝卡.奎格希爾.蘭西菲爾德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