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左右,我身邊從事心理衛生實務工作的朋友們興起了一股家族治療的熱潮,Satir model的系統觀點幾乎人人掛在嘴邊。十年後的今天,心理學界有了家庭心理學研究小組,在歷經二年的小組討論中,組員們不斷地在個人特質、關係型態與家庭系統的層層視框之間,來回對辯著。最常被問到的是:什麼是「系統」?怎麼界定?怎麼研究?對我而言,覺得有趣的是,一個在十年前早已在「實務界」興起的觀點,在十年後,開始在「研究界」被討論著,應該是有些有趣的脈絡在交織著才是。從葉主編的陳述中,不難發現,系統論觀點在「實務界」與「研究界」的發展脈絡,是有所不同的,才會興起「結合理論與實務……」的說法。此種不同,更在葉主編的另一段話中,清楚地點出,「編撰此期家庭心理學專題的用意,不僅是為了喚起更多人對此一新興領域的關注,更期待能號召更多人願意加入經由『為實務而做研究,為研究而做實務』(Research into practice / practice into Research)途徑來達成改善家庭生活品質目標的行列」。筆者認為,傳統心理學的研究典範,強調客觀、量化、直線因果等標準,才使得研究取向集中在個人變項上,而不願面對「有機體」「家庭互動」的事實;相對的,實務工作者面對的是問題能否有效改變,系統論對於深層結構的理解,有助於互動型態的深層改變。因此,系統觀點對實務工作者而言,或許不是什麼「新興」的觀點;但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工作者而言,或許才稱得上是「新興」的領域。甚至,系統論觀點從最早完形學派的研究典範開始,即已存在,實在不是什麼「新興」的領域,而是在邏輯實徵的科學典範盛行之下,系統觀取向的研究較難符合客觀、量化與直線因果等判準而式微而已。事實上,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分野,也是受此科學研究典範所支配著,而呈現出學術界不與實務接觸,實務界研究與實務分裂等現象。近年來,由於多元研究典範的提倡,才開始在研究領域裡,有了些許鬆動的空間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