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觀念。盡管關於甲骨文中有無”仁”字尚無定論,但是甲骨文已經有了”仁”字的原形。從”夷俗仁”、”相人耦”的風俗習慣入手,可以發現從仌、夾、乘、化、尼、弔、六個字形,分別是東夷民族二人相親、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臥、男女之愛、追孝父母諸風俗的寫照,它們共同成為釀造”仁”的文化土釀。西周有”心”符之”德”源於開超越股商無”心”符之”德”,其強調”懷保小民”、”以民為鑑”,可能係受東夷”相人偶”精神的影響。西周的”德”字與戰國時的”忎”(仁的古字)之間存在的關係。”忎”最早源於母親對胎兒的關心。從人從二的”仁”字,最早見於西週晚期的「夷伯夷籃器銘」,比學術界公認的首次見於戰國時期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中的”仁”字,要早約五百餘年。”仁”經過孔子的加工上升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推動中國古代社會從野蠻不斷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