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回顧自己的一生,的確隨著時移勢變而有不同的感知。這是說同一件事隨著時日的消逝存在種種不同解讀的潛能。沈從文離開湘西前往北京,冀求改變人生跑道一事,從他事後回憶,說是受到五四精神的召喚。這可能是事後說辭。又有另一說辭是說厭倦湘西攻伐不斷的軍旅生涯。到底什麼才是事情的關鍵性原因促使沈離鄉背井,是一回事。離鄉他去一事日後有種種說辭之間存在何種人生意義的追尋,又是另一回事。本文並未著力於此,令我感到疑惑不解。我可以理解本文重視沈人生不同階段分野背後的心理意義,1949年是個分水嶺。這吸引作者過多目光。這個改變對沈而言清楚不過。然而1920年代到1949年為止,沈外出奮鬥有成,他回想起離鄉與否似乎就成了人生重要轉捩點。這個轉捩點的發生是當事人自主意志的結果,這對沈而言意義格外重大。可是,49年以前看待此事的意義既然與49年以後看待此事的意義有著迥然不同的差別(況且這個差別關係到49年以後人生逆境的定位),則此中意義頗不尋常,不可不究。假如沈被迫「覺今是而昨非」,亦即49年以後才是對的,那沈少小離鄉一事即成為錯誤的第一步。如此,沈等於在作全面肯定49年以後人生之餘,否定了前半生的人生。沈到底有無如此「覺悟」?如果有,是在什麼情境下做的?如果這是表面「覺悟」,那他真正想法便成了不可言說的心底秘密。身為研究者就要在此加以解密。 |